年氏起初还帮宋晓蓉牵着二丫,可进到城里,她背着整竹篓的鸡蛋要去卖,于是和她分道扬镳。
今天是赶集的好日子,街道两边摆满了进城卖东西的村民,萝卜、鸡鸭、刚抓上来用草绳串好的鱼等等,凡是能卖钱的都有。
宋晓蓉瞧着人来人往的街道,牵着两孩子给他们买了肉包子和冰糖葫芦。
边走边溜达打听医馆的位置,花了些时间才找到“仁心堂”。
仁心堂果然如年氏所说是县城最出名,最多病人的医馆,抱着孩子的妇女,腿部有疾的男人等等把门口堵得满满。
宋晓蓉牵着两孩子费了五牛二虎之力才排的上号,又等了半个时辰才轮到她踏入医馆内。
“可是孩子不舒服?”伙计见她带着大牛二丫,便下意识误以为是孩子生病了,态度温和。
宋晓蓉轻轻摇头,“请问你们掌柜在吗?我有事找他。”
伙计不解可又看到她肩头的竹篓,立刻明白她应该是要卖草药,“你先等会,我进去跟掌柜汇报。”
片刻后,伙计出来领着娘三进去后屋。
掌柜在整理清点药材,听到动静偏头看,见到是母亲带着两娃不由诧异,但很快恢复正常的神情。
宋晓蓉开门见山,“掌柜,你收麻黄吗?”
掌柜点头,“自然是收的。”
现在医馆内的病人不算多,等过段时间秋季逝去,迎来寒冷的冬天,换季的时候,抵抗力不足感染风寒的人将会大幅度增加。
而麻黄则是主要治疗药物。
“劳烦小娘子把麻黄拿给我瞧瞧。”
宋晓蓉脱下竹篓,拿出里面捆成团的麻黄,掌柜接过仔细瞧瞧。
品相不错,他又捏了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嗯,入口辛辣,说明药效好。
“小娘子,你的麻黄我全收了,一斤二十文。”
给的价钱在合理范围内,宋晓蓉在来之前做过市场调研,便满意点头应下。
见她答应,掌柜亲自撸起袖子给她称重计数,“小娘子,一共是四斤九两,给你算五斤,共一百文钱。”
说着,掌柜打开抽屉拿出半吊钱,笑眯眯递给她,“以后你若是要卖草药,可以到仁心堂。”
他顿了顿,又多说了句,“咱们这什么草药都收。”
掌柜主要是看宋晓蓉带过来的麻黄清洗干净,而且整理整齐捆成团,也没有滥竽充数把坏的混在中间,要是日后人人都像她这样处事,医馆能省不少心。
第二则是看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不容易,多数家庭是男人在外谋生养家糊口。
一般来说,只有失去男人的妇女才会出来抛头露面。
宋晓蓉不知道掌柜内心所想,她微笑接过钱,乐呵地嘴角勾起。
重新背起竹篓,牵着大牛二丫离开仁心堂,因为她带来的麻黄卖掉,竹筒装的开水也消耗得差不多,竹篓的重量轻上许多,宋晓蓉步伐不再笨重,变得轻快。
“走,带你们去买冰糖葫芦。”怀里有钱,宋晓蓉自然不能亏待孩子,零食必须安排。
给他们一人买一串糖葫芦,便又前往专门卖家畜的地方,她准备买几只母鸡和鸭回去下蛋。
两孩子处于长身体的阶段,需要多补充蛋白质,没有比鸡鸭蛋更便宜实惠的东西。
货比三家的问价,好家伙,能生蛋的母鸡三十文一斤,小鸡崽则是十文钱一只,大鸭稍微便宜些二十五文,鸭苗则是同价。
老大爷拢紧灰白的衣衫,见宋晓蓉犹豫不决,连忙朝她挥手说道:
“小娘子,你要是全要,我给你便宜些,十只鸡崽另外再送两只如何?”
“成交。”
见宋晓蓉如此爽快,老大爷不含糊,直接连鸡带笼都给她打包捆好,并细心地用干草围住鸡笼四周以防毒辣的太阳。
鸡笼则是被大牛和二丫爱不惜手地拿着,宋晓蓉付好钱,又牵着孩子到调料铺。
经过询问得知红糖竟然要三十五文一斤,难怪盐糖是古代人吃不起的奢侈品,系统商场不是万能,它能诊断病人并给出相应的药丸,也能利用具有毒性的东西交易,但是能交换的东西宋晓蓉不能选择,只能被动接受。
比如红糖商城里就没有,宋晓蓉想吃只能自己买。
称了六斤,她把包好的红糖放入背后的竹篓里,又继续牵着两小孩赶往卖笔墨纸砚的店铺。
光是买宣纸和质量稍微好些的笔,就花了她一两,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