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所说的,拿着昧良心的钱去捐庙,并不能获得功德,这就像是夏至他爸,过度开采矿石,大量毁坏山林,然后拿着钱捐给庙里,是同样的道理。?零-点`墈.书+ ?毋_错~内~容?
所以大家可以想想,夏至他爸人并不坏,又给庙里捐了很多钱,但即便这样,依然要被山神告状,被城隍爷拉去审判,罚禄三年。
这就是因为,他赚的钱原本就带着业力因果,这样的钱捐给庙里,师父又都用在了修庙上,也只能稍微减缓他的罪过。
如果师父没去修庙,而是拿着他的钱去挥霍,那么他的罪只会更重,根本不可能获得任何功德福报。
为什么说这种钱不能抵罪挡灾,甚至连神仙菩萨也会离你远远的,就是因为你的钱带了因果。
正所谓菩萨畏因,凡人畏果。
人们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就是告诉终生,自己的因要自己了,自己的果要自己受的道理。
那菩萨畏因,凡人畏果,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菩萨是智者,是拥有大智慧的人,他深知因果的可怕,所以,在将要种下恶因的时候,菩萨就己经明白这件事情的结局是很可怕的,所以他在源头上就己经将恶因给截断了。
而众生刚好相反,因为人性愚昧,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会产生什么样可怕的后果,但是等到自己亲身遭受到了恶果以后,才会明白果报的可怕,但是一切都己经晚了。*狐`恋/雯-茓? /罪`辛!彰!劫·耕-欣*哙,
所以,因果二字连菩萨都怕,谁能替你抵罪消灾呀?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梁武帝崇佛,他一生修建了很多寺庙,为了体现佛家的慈悲之心,他还下令僧人必须吃素。
从那时候起,汉传佛教才形成了吃素的传统。
这位梁武帝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
而且他还让“神灵”也要吃素,为了避免多造杀业,祭祀宗庙,不准再用鸡鱼猪牛羊等动物,要用蔬菜代替,或者把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
诗人杜牧曾经在路过江南时写下过一首脍炙人口的的小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西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里的南朝西百八十寺,描述的就是梁武帝统治下的江南佛国盛景。
话说有一天,梁武帝召见达摩尊者,对他讲:“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斋僧供佛,做了如此之多的善事,有何功德?”
达摩尊者回答:“没有任何功德,你只是做了一些善事。”
梁武帝惊问:“何以并无功德?”
达摩尊者答:“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欣/捖¢ \ ?榊/戦+ \已^发?布\最+新?蟑+結-”
这个意思就是说,梁武帝所做的这些不离世俗,如同人的影子,虽然看似真实,实际是虚无的。
真正的功德发端于般若智慧,它是圆融的,本性空寂,不能用世俗的方法获得。
所以,梁武帝虽然做了许多善事,但都离不开功德相,目的在于获得名声,这是阳德,来源于著相布施。
梁武帝对于佛门的僧众格外恩惠,施舍大量财物,但对于民间疾苦却不闻不问
由于梁武帝崇信佛教,怠于政事,导致朝政日益腐败,奸臣当道,害国害民,江湖术士西处敛财,可谓是富了寺庙、穷了国家,老百姓更是民不聊生。
而且,建庙钱是国库税收,民脂民膏,作为皇帝,不知道把国家治理好,一味沉迷佛法,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所以,他这种著相的心态布施,所得无非一些有漏福报,最后梁武帝国破身亡,死在了“侯景之乱”中。
后来,六祖慧能曾经解释说:造寺建塔这些事都属于修福之举,但福德不是功德,功德不在福田里,而在自己的本性之中。每个人的法性就是功,平等正首之心就是德。
在这一点上,佛道其实都是互通的,修身就是功,修心就是德, 所谓的功德都是由心性而来。
真正的功德,就是善事做过之后,不留于口,不住于心,才是行善积德的最高境界。
所以说,梁武帝修了那么多寺庙,心心念念自己有多少功德,所以他反而没有功德。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就明白了,连一生修建五百多座寺庙的梁武帝都没有功德,现在的一些人却妄想自己赚的昧良心钱去换功德,那怎么可能?
再说,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认为给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