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中文网 > 曹雪芹传 > 第31章完结

第31章完结

傅家的“明”字辈有一个叫明义的,一生上驷院(御马圈当差)。^z¨h¢a*o_h/a\o~z^h^a~n,.?c¢o-m-他读了《石头记》抄本,写诗二十首,其末后两首尤为重要——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也枉然。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报伦!”

可知明义所见抄本是雪芹原著,与现今流传的一百二十回假全本不同。全书的一条主线是大观园中众女儿由聚而散,荣国府之家亡人散,是政治关系的惨局。

再后,到乾隆四十几年上,新封睿亲王淳颖得读《石头记》,也感叹作诗,说雪芹的书是“英雄血泪几难收”——这是第一个这样提法的例子,异常之重要!淳颖本是豫亲王多铎的后裔(与裕瑞为同祖宗),顺治时老睿亲王多尔衮得了罪,削了爵,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命令恢复了这个王爵,让淳颖过继承袭爵位。

我们由这儿看到一个极有意味的历史现象:清代的皇家贵胄,对本来是他们的卑贱的奴仆身份的曹雪芹,佩服得五体投地,对着他的书,为他流泪抱恨,作诗抒感,思欲一识。,x.i^a,n¢y¢u?b+o¢o·k+.·c\o?m·并且开始认识,这不是一位一般的文家才士,而是一位英雄人物!

曹雪芹的意义与价值,并不是清朝帝制被推翻以后,由近代“新人物们的吹捧而抬高的”。上面所叙的这些人,是有福气的,他们还能看到雪芹的原著真相,从那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亿万读者所能看到的,是一部真伪杂揉的拼配补续之本。

在此以前,《石头记》只有抄本,价钱很贵,而且犯忌讳,不敢公然流传,有办法得到的,也只能避人偷看。有一位宗室,与乾隆是堂兄弟,名叫弘帮,是位著名的画家,也能诗文,他就明白表示:“闻《红楼梦》之名久矣,终不欲观——恐其中有碍语(政治妨碍的话).”也可见当时人对此名著的认识是很复杂的,是有原因的。

奇怪的是,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忽然出现了一部木活字排印的“全本”,长达一百二十回,号称是曹雪芹原著散失之后,幸而复得其后半四十回残稿的“厘订”(整理修改)的“全本”。·5′2\0?k_s-w?._c!o.m^这个本子不但公开传布,而且卷头公然声称是“名公钜卿”的“鉴赏”之书!此本一出,立时风靡天下。凡读书的知识分子以至学者名流,几乎人人案头有此一书。

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极为惊人。这究竟是什么力量能造出这样一个“斡转乾坤”的局面呢?原来这背后有一段重大的秘密经过。

乾隆朝的最伟大的文化工作是下令收集全国的书籍,编纂一部规模浩大,包罗万象的《四库全书》。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皇帝出于政治顾虑,害怕世人还能看到金代到明代的满汉两族之间的历史矛盾而引起分裂情绪,因而将很多有“碍语”之处暗暗地删、改、抽换若干部分,最不容许留存的则全部焚毁,宫内武英殿设有专门焚书的大炉。这种不正当的阴谋做法,不但对历史线性规划之书册如此对待,就连民间剧本、小说也是同样严厉办理。朝廷曾下令于各省地方大吏,彻查奏报。这个主意,是皇帝的一个名叫和惠的宠臣提醒和建议的,和惠后来充当了大学士,《全书》的总裁,权势极大,而品行不端,贪赃狼藉。他就是那个“名公钜卿”,是指挥制造全本《红楼梦》的总后台。据宋翔凤传述,《红楼梦》是经和惠“呈上”,并且获得皇帝“然之”的——这是指什么而言呢?是说最后和惠将删改、拼配的真伪杂揉的假全本呈与皇帝,得到了首肯,认为可以过得去了(即“碍语”都删掉了,内容精神改变了),命用皇家武英殿修书处活字版的办法印制了,公开流传!

这是一个十分“高明”(阴险)的不动声色,偷梁换柱的歹毒手段,用以消灭雪芹的真原本。这件事,乾隆时代不少人知道,但不敢明白记载,仅仅隐约其词地暗示于题记之间,以便后世人还可以考察知悉事情的真相。

这个毒计并不是雪芹殁后开始的。壬午九月的“索书甚迫”,已然与此有关。雪芹、脂砚已在设法,考虑如何对付这个严重的局面。第二年的雪芹之病重以至下世,虽然爱子夭亡也是一个伤害健康的原因,但更悲愤的还是坏人要毁坏他一生的心血。脂砚终于没有办法保护全稿,只勉强将友人处分借的书稿凑齐了,可是已有“狱神庙五六稿,为借阅者迷失”了!零残的细节,更不计其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