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中文网 > 古典诗词漫话·杜甫心影录 > 第27章完结

第27章完结

提。“朱栏明媚照横塘,芳树交加枕短墙。传得东君深意态,染成西蜀好风光。破红枝上仍施粉,繁翠阴中旋扑香。应为无诗怨工部,至今含露作啼妆”(郭稹《和枢密侍郎因看海棠忆禁苑此花最盛》)。这不仅使海棠深感委屈,含泪致怨,也使后人觉得十分奇怪,各自寻求原因。郑谷认为杜甫看到海棠飘零,联想起自己身世,无限惆怅,因此没有兴致吟咏:“浓澹芳春满蜀乡,半随风雨断莺肠。浣花溪上堪惆怅,子美无情为发扬。”(《蜀中赏海棠》)不过郑谷这种猜想,只可用于常人,不能用于杜甫。实际情况正相反,杜甫一生写了不少咏花诗,其中一部分流连光景,陶冶性情,更多的作品都是睹物生感,赋诗写怀,从中寄托诗人的身世之感。据说“明皇(唐玄宗)登沉香亭。召太真(杨贵妃)。时宿酒未醒,命高力士及侍儿扶掖而至,醉颜残妆,钗横鬓乱,不能再拜。明皇笑曰:‘海棠春睡未足耶?’”(《太真外传》)宋人王柏认为杜甫看到海棠,便想起杨妃祸国之事,心怀长恨,无心作诗:“沉香亭下太真妃,一笑嫣然国已危。当日少陵深有恨,何心更作海棠诗。”(《独坐看海棠二绝》其二)安史之乱前后,杜甫常以杨氏为题材,作诗讽刺国事,入蜀以后,在一些咏物诗中(如咏橘、咏荔枝等),依然常常要牵入杨妃,以致其慨,怎么惟独对海棠,却置之不顾呢?宋人林倅说:“诗有格,有韵,故自不同。”“格高似梅花,韵胜似海棠花”(陈善《扪虱新话》引)。无论为人还是作诗,杜甫都以格高见长,他爱梅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王安石认为杜甫不咏海棠,是因为他整个身心都被梅吸引住了:“结子非贪鼎鼐香,偶先红杏占年芳。从教腊雪埋藏得,却怕东风漏泄香。不御铅华知国色,只裁雪缕想仙装。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与徽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其二)杜诗固然“格高”,但不能因此说其“韵浅”。至于海棠,也绝不是什么充满俗气的富贵之花。刘灏《广群芳谱》,称海棠“翛然出尘,俯视众芳,有超群绝类之势”。曹雪芹《咏白海棠》,有“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之句。可见海棠和梅还有相通之处。杜甫在蜀中,除梅外,还吟咏过丁香、丽春、栀子、桃、李等不少花,为什么偏偏把海棠遗漏了?《群芳谱》说“海棠四品”,均有色无香。宋人彭渊材自称平生所恨五事,其中一条即“海棠无香”(惠洪《冷斋夜话》)。有色无香,很容易使人同徒艳其表、不慧其中联系起来,这种花,就很难得到杜甫的喜爱。但据《阅耕余录》,蜀中嘉定州(治所在今四川乐山)海棠,都有香气,和别处不同。而且即使在其他地方,也不能说海棠一概无香。至于宋人李颀说杜甫母名海棠,为避讳不作海棠诗,事出无据,也只是一种传闻而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