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技术的发明是石器制作技术上的又一重要成就,它基本上可分为钻 穿、管穿和琢穿三种。~s,h!u·b`x!s`.?c.o-m?钻穿是用一端削尖的坚硬木棒,或在木棒一端装上石 制的钻头,在要穿孔的地方先加些潮湿的沙子,再用手掌或弓弦来转动木棒 进行钻孔。管穿是用削尖了边缘的细竹管来穿孔,具体方法与钻穿相同。琢 孔,即用敲琢器在大件石器上直接琢成大孔。穿孔的目的在于制成复合工具, 使石制的工具能比较牢固地捆缚在木柄上,便于使用和携带,以提高劳动效 率。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种类大大增多。早期遗址中大量出土的农业、手工业 和渔猎工具有斧、锛、铲、凿、镞、矛头、磨盘、网坠等,稍后又增加了犁、 刀、锄、镰等。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增强了人们向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社 会生产和生活的天地变得日益广阔起来。但由于当时人们所能支配的物质只 不过是石、木、骨、角和利用天然纤维简单加工而成的绳索等,这就限制了 工具的创造和发展。
走向文明的关键一步——火的使用
(约50万年前)
火的使用,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项伟大的发明。\c¢u?i~w_e·i^j+u!.^i`n~f?o~有了火,人们才能从“茹 毛饮血”的生食变为熟食,使食物范围扩大,对人的大脑和体质的发展有着 重要意义。火给人们亮光和温暖,可以用来防止野兽的侵袭,又能用来猎取 野兽……因此,古代世界各民族都有关于火的神话和传说。
人类是什么时候学会用火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北京人是人类最早学 会用火的原始人群之一。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了几层灰烬,其中 一层,最厚的地方达6米,说明篝火在这里连续燃烧的时间很长。灰烬中有 许多被火烧过的兽骨、石块和朴树子。最上一层的灰烬还分成两大堆。这说 明北京人不但懂得用火,而且已有保存火种和管理火的能力了。
从民族学资料看,原始民族最古老的保存火种的方法,主要是用篝火方 式,即不断地往燃着的火堆中投放木柴,使用时让火焰燃得高些,不用时用 灰土盖上,使其阴燃;用时再扒开灰土,添草引燃。
只有当人们从利用自然火并保持火种不灭到能够人工取火,这才算是第 一次控制了这种变革物质的、强大的自然力。*6_妖~墈.书\罔′ ,唔?错·内¨容!很难说清人工取火是什么时候 发明的。但人工取火的发明可能与制造工具和武器时对木、石等的加工过程 有联系。人们很早就已观察到,当加工燧石时,有时会有火花溅出。也已注 意到,当钻木、锯木、刮木时,木头会发热,甚至发生烟火。有了这些启示, 又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人们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古书中有“燧人氏”教民“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记载,还说:“木 与木相摩则燃”。钻、摩、锯、压这类取火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是 取不出火来的。
火的使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关键性一步。因此,恩格斯说:“就世界性 的解放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
弓箭的出现
(约28000年前)
早在人类早期的渔猎时代就已有了弓箭。根据考古发掘,在旧石器晚期 已有石镞,它是渔猎时代已经产生弓箭的有力证明。
上古时期,人类要生存在自然界,就要猎取食物,而弓是保障人类生存 的利器。大约28000年以前,中国人已经创造了弹弓。后来弹弓进一步发展 为弓矢,用箭射击。箭杆有竹杆、木杆。为了利于箭的飞行,在箭杆末端又 装置了箭羽,这是射程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所必需的装置。
早期的箭镞有石制、骨制和角制的。大概在旧石器时代箭镞多用石制。 到了奴隶社会才出现了金属箭镞。
中国在春秋时已有了弩。到战国时,强弩可射600步。到汉代,弩机的
“望山”上开始出现了刻度,它相当于现在步枪上的标尺,使射击的准确性 大大提高了。
到宋代,各种新式的弩和箭纷纷出现。宋熙宁元年(1068年)有平民李 宏造神臂弓,这也是强弩的一种,能射340余步。后来又有人造出了神劲弓, 比神臂弓射的还远。绍兴11年(1141年),韩世忠对一种凤凰弓加以改造, 取名克敌弓。后来,宫廷又对克敌弓加以改进,既减轻了弓弩的重量,又增 强了发射力量。总之,宋代弓箭制造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