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中文网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 > 第137章完结

第137章完结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航海时发现了磁偏角。?8\8`d,u^s_h*u+w+a`n\g~._c,o.m!虽然哥伦布发现磁偏 角的时间比中国的沈括发现磁偏角的时间晚400多年,但哥伦布是在并不知 道中国人的发现的情况下独立发现磁偏角的。这说明当时欧洲人对磁现象的 观察和研究有了深入和发展。

16世纪,卡尔达诺完成了关于罗盘装置,即所谓的“卡尔达诺装置”的 重要发明。这项发明由三个具有互相垂直旋转轴的同心环组成的支持装置, 把罗盘固定在内环上,通过外环的轴把整个装置架设在船体上。这样,无论 船体怎样摇晃,罗盘总是可以始终保持水平,准确地指示南方。

文化的载体——纸的起源

(公元前100年)

纸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会过份的。这 是因为,人类文化的发达,全靠世代流传和不断积累,而传播和积累都离不 开纸。

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纸并不是人们有意研制成功的,而是对 生产中的副产品加以利用和改进的结果。_天`禧\晓\税~枉^ /嶵?薪?彰`结!庚¨辛-哙,中国很早就开始用蚕茧制成丝绵。 人们先把蚕茧煮后铺在席上,再把席浸在水里,捣烂蚕茧制成丝绵。丝绵取 下以后,席上还留下一层薄薄的丝纤维,晒干后就成为纸,这种纸叫絮纸。

“纸”字偏旁有“纟”,就是这个道理。

西汉时已经有了这种絮纸,它很薄,不适宜书写,产量也很少,不能取 代木简。1957年中国曾发现了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的西汉灞桥纸,这种纸用大 麻纤维制成,比较粗糙。当时技术传播缓慢,它可能没有广泛生产和使用。

公元105年,蔡伦把造纸技术改进和提高了。蔡伦,字敬仲,桂阳 (今 湖南来阳)人,是汉和帝时的太监,曾负责监制御用器物。他总结了西汉以 来造纸的经验,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和革新。在原料上,除用破布、旧鱼网等 废旧麻类材料外,同时还采用了树皮,从而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原料领域。在 技术工艺上,除淘洗、碎切、泡沤原料之外,还开始用石灰进行碱液烹煮。 这是一项重要的工艺革新,既加快了纤维的离解速度,又使植物纤维分解得 更细更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纸张的质量。!y¢o,u,p\i+n^b.o+o^k?.?c~o,m/蔡伦把这批纸献给朝廷,大 受皇帝赞赏。从此,造纸技术在全国推广起来。

造纸技术先传到朝鲜和越南,7世纪又从朝鲜传入日本,8世纪中叶才从 中亚传到阿拉伯。阿拉伯人在撒马尔汗等地建立的第一批造纸工场,它的造 纸技术是由我国造纸工人亲自传授的。从公元751年起,阿拉伯人垄断欧洲 的纸市场有400多年。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在那里开设了纸厂, 直到公元1212年罗马教廷征服了伊斯兰教统治下的西班牙,造纸厂才在欧洲 迅速发展起来。

在中国造纸技术传入欧洲以前,欧洲是用羊皮和埃及出产的草做书写材 料的。

地震仪的发明

(公元132年)

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是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的。张衡,字平子, 河南南阳人,著有《浑天仪图注》。他倡导浑天说,认为大地是个圆球,浑 圆的天体并不是宇宙的边界,“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从而表达了宇 宙无限的观念。

张衡担任太史令(掌管天文的官员)先后达14年之久,所以他在天文学 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他还研究过地理学,曾绘制了一幅地形图流传了好几 百年。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有不少文学著作,在东汉文学史上有一定的 地位。他还是个画家,曾被人列为东汉六大名画家之一。

在张衡生活的那个时代,较大的地震屡屡发生,于是对地震的研究成了 他十分关切的研究课题。

基于对地震方向性的认识,特别是从当时建筑中有一种所谓“都柱”(即 宫室中间设柱)的启示,张衡于公元132年首创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地动仪。

这个地动仪“以精铜制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里面有 精巧的结构,主要是中间的“都柱”,相当于一种倒立型的震摆和它周围的 八组机械装置。樽外相应地设置8条口含小铜珠的龙,每个龙头下面都有一 只蟾蜍张口向上。一旦发生较强的地震,“都柱”因震动失去平衡而触动八 组机械装置中的一组,使相应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