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靶机改装成无人侦察机,代号为147A型,执行照相侦察任务。-丸?本+榊/戦! +更_欣/蕞-全,后来, 为了提高性能并改变或扩大用途,对无人侦察机做了多次改进。到1972年, 已有将近20种改进型,形成了瑞安—147无人机系列。
瑞安—147系列无人机是一组总体结构基本相同的中程无人侦察机和无 人电子干扰机,采用积木式组装,以涡轮喷气发动机为动力,重量在 1400 至2000公斤之间。在将近20种型号中,一部分属于高空型,有的能执行夜 间侦察任务,有的能执行电子侦察任务。另一部分属于低空型,有的能执行 电子干扰任务,有的用来搜集战场上的音响情报。
这些无人机通过投放和回收,可以多次使用。其投放方法一是由有人驾 驶轰炸机、攻击机或运输机,把无人机带上天,在适当的地方投放起飞。这 种方法简便易行,运用灵活,成功率高。二是火箭助推,即借助固体火箭助 推器的推力使无人机起飞。这种方法是现代战场上使用较多的机动式发射起 飞方法。.墈!书~屋¨ ,更.歆\嶵?全^三是借助起飞跑车升空,即把无人机放在起飞跑车上,当起飞跑车 在跑道上滑跑到一定速度时,无人机升力增大,便可腾空而起。
无人机的着陆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它可以脱“壳”而落,即当无人 机返回基地上空时,便弹出照相舱。照相舱自动打开降落伞,徐徐下落,机 体部分便自行坠毁了。它可以乘伞而归,即用降落伞回收无人机。这种方法 一般只适合于小型无人机使用。它还可以气垫着陆,即在无人机的机腹四周 装上“橡胶裙边”,其中有一带孔的气囊,发动机把空气压入气囊,压缩空 气从气囊中喷出,在机腹下形成气垫,气垫能支托无人机贴近地面,使其不 与地而发生猛烈撞击。
迄今,无人机技术已发展到相当先进的水平,在航空事业中独树一帜。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近200种无人机的型号。与有人驾驶飞机相比,无人机 以其特有之长,而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
国防千里眼——雷达
(1936年)
雷达,从外观上看对许多人来说,已经并不是很陌生的东西,很多人在 电影或画报上看到过它,有的人或许还直接见到过它。^咸~鱼`看^书` ,埂,鑫!醉,筷′雷达有着奇特的外表: 有的像几块大瓦片,有的像一口大锅,有的像一个蜘蛛网,有的像几排鱼骨, 可谓五花八门。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功能:可以看到千里以外的目标,是真正 的千里眼。
早在1888年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以后,科学文献上就经常提到将电磁波 用于目标探测的问题。1897年波波夫在实验时,发现电磁波被船只反射回来 的现象,提出可将这个现象用于军用探测,但没引起人的重视。直到 1922 年马可尼提出有关论文,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才用实验证实了他的设想。他 们使用波长为5米的连续波,发射器与接收器分别安放在目标两侧,当目标 通过两者之间时,即可被探知,这种装置称为收发分离连续波雷达。
美国从1925年起研究利用脉冲调制技术,作为探测目标距离的手段。从 1934年初起,投入许多力量进行脉冲雷达研究。1936年4月,研制成功第一 台脉冲式雷达装置,它的探测距离达4公里。到1938年,防空袭雷达已实际 应用。
30年代,英、法、德、美都大力进行雷达研究,其中英、德、美都有明 确的军事目的。法国开始时只将雷达用于为船只探测冰山,但在战争迫在眉 睫时,也将雷达转为军用。
在英国,1935年沃森·瓦特向英国空军提交了一份关于雷达的重要文 件,才引起对军事雷达的重视,并开始大力研究。在德国,30年代初开始研 究船只探测系统,很快又发展了飞机探测系统,1939年已有了入侵飞机早期 报警系统,紧接着出现了船只报警系统。到40年代中期,德国利用600兆赫 的雷达系统,能够精确地指挥高射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研制使用3000兆赫微波的投弹瞄准雷达, 用于投弹指挥。后来,美英合作,研制了频率高达10000兆赫的雷达系统, 使瞄准更精确。德国虽然在战争初期也发展了雷达系统,但由于它把重点放 在发展导弹上面,大大缩减了雷达研制费用,所以雷达系统远远落后于同盟 国。
大战结束后,人们对军用雷达的兴趣一时急剧减退,科学家开始研究如 何用雷达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