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战略弹道导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总的趋势是进一 步提高导弹的进攻能力、生存能力、突防能力和战备性能;大力研制全导式 多弹头;广泛实行固体化和机动化。\w!z~s+b,o.o*k*.^c¢o_m/
人工降雨技术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影响天气。但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 人们只能采取向龙王求雨的迷信做法,以祈求上天的恩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终于逐渐掌握了影响天气的科学手段。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气象学家贝热龙发明了“降雨法”。这种方法是在云 层里既含有冰晶,又含有水滴的时候,才能使用。冰晶吸引水滴,其结果常 常是降雪。在飞得很高的飞机上向云层里撒下冰晶,云层里的冰晶就会饱和, 水分则处于不足的状态。冰晶通过云层落下,在低层大气中的温度较高,冰 就变成了雨。
本世纪40年代末,纽约一家通用电气研究所对人工降雨作了进一步研 究。这个研究所的一位叫谢弗的研究人员发现,很小的干冰颗粒——固体的 二氧化碳——能够起到和贝热龙所用方法同样的作用,而且效果更好。·x\4/0\0?t!x·t*.?c`o,m′在最 初的实验中,飞机在15000英尺高的大片高层云中飞行,用机械方法把干冰 从飞机上撒下,隔一会儿就能开始降雨。
另一种人工降雨技术是使雨滴发生碰撞并合并。这种方法利用不含冰而 含悬浮水滴的云,使水滴碰撞,合并成大水滴,然后降落到地上。使用这种 方法时,要在云层里撒些吸引水滴的盐,或者从飞机上向云层喷水,以促进 大水滴的形成。
1947年,通用电气研究所一个叫冯尼加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云催化方 法。他发现在一个很冷的云层里,碘化银烟雾能够产生雪片;碘化银的微粒 起凝结核的作用,因为它们的晶体结构跟冰粒的晶体结构一样。这种云催化 方法也是在飞机上进行的。这种技术在用于积云时非常有效。
但是,这种云催化技术还不很完善,还需要经过进一步发展才能达到适 用的程度。就当前情况看,美国和澳大利亚在人工降雨方面居于领先地位。
原子反应堆的建立
(1942年)
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一,看.书\惘^ !蕪,错-内~容~原子能是原 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对同等质量的燃料来说,原子能要比化学 能大几百万倍。
早在 1929年,科克罗夫特就利用质子成功地实现了原子核的变换。但 是,用质子引起核反应需要消耗非常多的能量,使质子和目标的原子核碰撞 命中的机会也非常之少。
1938年,德国人奥托·哈恩和休特洛斯二人成功地使中子和铀原子发生 了碰撞。这项实验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不仅使铀原子简单地发生了分裂, 而且裂变后总的质量减少,同时放出能量。尤其重要的是铀原子裂变时,除 裂变碎片之外还射出2至3个中子,这个中子又可以引起下一个铀原子的裂 变,从而发生连锁反应。
1939年1月,用中子引起铀原子核裂变的消息传到费米的耳朵里,当时 他已逃亡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费米不愧是个天才科学家,他一听到这个消 息,马上就直观地设想了原子反应堆的可能性,开始为它的实现而努力。
费米组织了一支研究队伍,对建立原子反应堆问题进行彻底的研究。费 米与助手们一起,经常通宵不眠地进行理论计算,思考反应堆的形状设计, 有时还要亲自去解决石墨材料的采购问题。
1942年12月2日,费米的研究组人员全体集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足球 场的一个巨大石墨型反应堆前面。这时由费米发出信号,紧接着从那座埋没 在石墨之间的7吨铀燃料构成的巨大反应堆里,控制棒缓慢地被拔了出来, 随着计数器发出了咔嚓咔嚓的响声,到控制棒上升到一定程度,计数器的声 音响成了一片,这说明连锁反应开始了。这是人类第一次释放并控制了原子 能的时刻。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利用浓缩铀作燃料,采用 石墨水冷堆,电输出功率为5000千瓦。1956年,英国也建成了原子能电站。
原子能电站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不少人对核电站的放射性污染问题感 到忧虑和恐惧,因此出现了反核电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