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等也得到了更有力的 证明,这就在客观上更加完善了爱因斯坦的辐射理论,为激光的产生奠定了 理论基础。40年代末,出现了量子电子学,它主要研究电磁辐射与各种微观 粒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并从而研制出相应的器件。这些理论和技术的进展, 都为激光器的发明准备了条件。
1951年,美国物理学家珀塞尔和庞德在核感应实验中,把加在工作物质 上的磁场突然反向,结果在核自旋体系中造成了粒子数反转,并获得了每秒 50千赫的受激辐射,这是在激光史上有重大意义的实验。
1954年,美国科学家汤斯和他的助手戈登、蔡格一起,制成了第一台氨 分子束微波激射器。这台微波激射器产生了 1.25厘米波长的微波,功率很 小,但它成功地开创了利用分子或原子体系作为微波辐射相干放大器或振荡 器的先例,因而具有重大意义。差不多与此同时,苏联的巴索夫和普罗霍洛 夫以及美国马里兰大学的韦伯,也分别独立地提出了微波激射器的思想。
由于微波激射器的成功,使人们进一步想到,如果把微波激射器的原理 推广到光频波段,就有可能制成一种相干光辐射的振荡器或放大器。生产和 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推动科学家们去探索新的发光机理,以产生新的性 能优异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