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已经见到漫山遍野的竹子和就地可取的卵石,便马上回来发动民众 砍伐竹子,请来竹工编竹笼,开始做用竹笼装鹅卵石在江中筑堰的试验。¨b/x/k\a~n.s`h*u_.¨c.o\m.他 发现竹笼小了是不行的,就让竹工编成长三丈直径两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 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心,终于在江心筑起了一条狭长的小岛似的分水 大堰。
岷江水在这里分成两条支流。大堰西边的江水,流经原来的水道,为岷 江的本流,人们称它为外江;在大堰东边水道的水,流经宝瓶口后,再分成 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 农田,最后通向长江的另一条支流沱江,人们称它为内江;大堰前端伸出一 个尖头,指向岷江上游,远望好像一个大鱼头,取名叫它“鱼嘴”。大堰两 侧垒砌了大卵石护堤,靠内江的一侧称为“内金刚堤”;靠外江的一侧称为
“外金刚堤”。大堰筑成以后,从根本上消除了岷江流域的水旱灾害,这里 的人们都可以安居乐业了。`d?u!y?u-e!d~u?.·c\o/m′李冰给大堰起名叫“都安堰”,后来改称“都江 堰”。
为了加强大堰的分洪减灾作用,李冰又指导民众在鱼嘴和离堆之间修建 了“平水槽”和“飞沙堰”。平水槽是在鱼嘴的尾部和飞沙堰之间用以调节 内、外江水量的一条水道。飞沙堰在宝瓶口对面,它是用竹笼装鹅卵石堆砌 成的低堰,堰顶比堤岸低一些,高度适宜。洪水季节内江水量过大时,过剩 的水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到外江去,保障了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
都江堰整个水利工程是由分水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要工程组成 的。它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 飞沙堰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着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水季节和枯水季 节的水流量。李冰还让石匠做石人立在内、外江的进水口中,用来观测水位, 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显然石人是起着测水标尺的作用。
按现代水利工程的原理看,飞沙堰有滚水坝的作用,宝瓶口有节制闸的 功能,成功地运用了堰流原理,控制分水流量。^1^5~1/t/x/t`.~c?o^m+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 中流作堰的宏伟水利工程。
深淘滩,低作堰
都江堰是把防洪与灌溉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李冰认为要彻 底消除岷江的水患,还必须解决泥沙沉积淤塞河床的问题。于是又制定出科 学的“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和岁修方法。人们称之为治水的三字经 或六字诀。“深淘滩”是指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淘到一定的深度。为此, 李冰请石匠做石犀,埋在内、外江中,作为淘滩的深度标准,每年淘挖江底 泥沙要见到石犀为止。“低作堰”是指飞沙堰堰顶要低一些,以免泄洪不畅。 后人将这六字诀刻在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庙的石壁上,很是醒目。
李冰还集中群众智慧,采用简便易行的用杩槎截水断流的方法,进行淘 滩和维修堰堤。杩槎是用竹索将三根大木桩绑成的三角架。把一个个杩槎排 列在江中,上面压上装满鹅卵石的竹笼,在迎水一面绑上竹席,再培上粘土 和沙石,便成了一道临时的挡水坝,挡住水流。每年从霜降水量较小的时候 开始,先在外江进水口截水断流,使外江水全部流入内江,挖出外江河道淤 积的泥沙和整修堤坝。到立春季节外江岁修完工,再将杩槎移到内江进水口, 使内江水全部流入外江,然后挖出内江和灌溉渠水道里淤积的泥沙,同时进 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维修工程。清明节前全部岁修完毕。而后便根据内江的 需水量,逐渐拆除杩槎,放水灌溉。每年的清明节都要举行隆重的放水仪式, 成千上万的人们聚集在江边观看放水的盛况,欢庆征服自然的胜利,同时也 是表达对李冰父子修堰治水巨大贡献的纪念。
“川祖”
都江堰的建成,不仅消除了岷江流域的水患,而且方便了航运。由于水 流平稳了,江上的船只可以自由航行,岷山出产的木材梓、柏和大竹就能源 源不断地运出蜀郡,促进了岷山的开发和蜀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灌溉了成 都平原及周围14个县的农田,面积达300多万亩(现800多万亩)。彻底改 变了成都平原的面貌,把原来的水旱灾区变成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 富饶粮仓,粮食运往全国各地。人们常说:“四川粮,天下尝”。其实,早 在李冰时蜀郡便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