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中文网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 > 第207章完结

第207章完结

贾思勰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深入民间,宣传和推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 加工技术,并采访老农。`丸~夲!鰰`戦· ·追¢蕞?辛^蟑.截!在此过程中,他搜集到很多农谚。这些农谚是自古 以来民间口头相传的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他把这些通俗、生动的 语言总结、归纳起来,收入《齐民要术》中。

此书中所引用的30余条农谚都与农业生产有直接关系,从中可以寻得宝 贵的农业知识。比如:“欲得谷,马耳镞”,是说谷苗长到马耳状时,进行 中耕,才能获得丰收。这些谚语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继承先古,重视实践

贾思勰刻苦钻研,博览群书,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研究。《齐 民要术》引用了先秦以来的有关著作约150多种,这在当时书籍出版极其困 难的条件下,是件十分艰巨的工作。我国从战国时期到北魏时期的许多农业 经验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公元前1世纪,西汉时撰写的《汜胜之书》反映了汉代农业科学水平,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学巨著,全书现已无法寻觅。^x^i!n·2+b_o!o,k\.*c*o/m_它的重要片段,由 于《齐民要术》中有其摘录,才得以保存下来,使我们得以了解它的大概内 容。

贾思勰认真吸收前人农书中的精华,汲取先人的经验。但他并不迷信古 书,而是重视实践。例如《汜胜之书》中说:黍子的种植要稀点,但他从实 践中得知,稀植的黍子虽然棵大,但谷粒不饱满,瘪谷比例高,米色比较黄; 如果密植,棵虽然发得小些,但谷粒匀称饱满,米粒比较白,比稀植的好。 根据实践结果,他在《齐民要术》中纠正了《汜胜之书》中的说法。

贾思勰重视实践,鄙视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懂得实践的人, 认为他们是没有学问的。他重视实践并虚心向老农请教,这在封建社会的知 识分子中是少见的。由于他能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基础, 亲自尝试,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齐民要术》的科学性,赋予它科学的生命 力,使之精练正确。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序中指明,学习古圣先贤的教导,“要在安民, 富而教之”,即如何让民众生活安定,使他们富足和得到教养。′j′i¢n\r?u~t-a,.~c′o.m¢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是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为贾思勰提 供了极其丰富的知识源泉,另一方面,由于贾思勰心怀济世救民的伟大抱负, 经过毕生的探索、实践,使他在农业科学上取得了闻名遐迩的成就。

《齐民要术》一书,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保留了我国 古代农业生产的经验。它不仅为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 贡献,而且在世界农业科学发展史上,也称得上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富芳)

孙思邈

——医术高超的 “药王”

(公元581~682)

在陕西省耀县城东的高山上,有一组雄伟壮丽的古代建筑。其中有一座 贴石壁而建的大殿最为著名。殿内有一尊高大的塑像,圆脸含笑,长须垂胸, 身着鲜艳的大红袍。塑像背后的石壁上,有一方圆4尺的圆形山洞,直通到 山外的山脚下。这个塑像就是唐朝非常有名的医生孙思邈,背后的山洞叫做

“龙穿洞”。

“龙穿洞”的传说

孙思邈的医术非常高明,名声传遍了天上地下。相传在孙思邈50岁那 年,一天晚上,他正在专心读书,三更左右,有一条老龙变成一个身穿黄袍 的高个子老头,来找孙思邈看病。孙思邈给他切了脉,觉得很奇怪,就试探 地问老头:“你大概不是人吧?”老头听了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问孙思邈:

“那你说我是什么?”孙思邈说:“你的脉起如腾云驾雾,落如倒海翻江, 你应该是龙吧?”老头听了哈哈大笑,翘起大拇指说:“你的脉切得真准, 怪不得名声能传到天上。我的确是条老龙。半年前生了一种怪病,饿得发慌, 但食道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吃不下东西。”

孙思邈说:“你的病我知道了,但我现在没有治你病的药,后天上午你 用真身再来找我,我一定把你的病连根除掉。只是我们这里的人没见过龙, 你会把他们吓着的,需要想个办法。”老龙说:“没问题,你就在家等我好 了。”

第三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