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中文网 > 古典诗词漫话·杜甫心影录 > 第20章完结

第20章完结

但是,由于趋炎附势在人世间已经成风,文人相轻也成了文坛的通病,杜甫的言行,反而不能为某些人理解,他和李白相敬相重、生死不渝的情谊,反而使某些人感到奇怪,并怀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在李、杜诗中,饶有兴味地寻找一些“例证”,以推出二人“相轻”的结论。`狐^恋¨蚊,穴\ ~蕞.歆*漳`节*更!鑫!快^托名李白的《戏赠杜甫》,正因为能满足这种心理需要,反比寄托李白真情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更为某些人所乐道。至于杜甫赠送、怀念李白的众多诗篇,对“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这样的诗句,都置之不论,反而抓住“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这几句诗,大做文章,认为这是在明显地贬低李白,将他同六朝诗人相提并论;充满思念之情的“何当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则被看作是讽刺李白作诗粗疏。其心胸的狭隘与想像的丰富,竟能如此奇妙地结合起来,可称是病态人心的一大杰作。杜甫以上面这些人来比李白,“盖以生平所最慕者以相方也”(《杜诗详注》引朱鹤龄语)。这就像敦诚挽曹雪芹,有“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之句。刘伶、李贺同曹雪芹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但作为曹雪芹挚友的敦诚,他这样写,却完全是出于对死者的一片敬意。_比!奇*中?雯^枉* _耕?新·蕞?哙/尽管杜甫高自称许,有乃祖之风,尽管杜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新唐书?杜甫传》),然而在中国文学史中,没有谁比杜甫更能不倦地向他人学习、更能由衷地赞扬他人了。不过无论是当代文豪,还是前朝作家,没有哪个人像李白那样,在杜甫心中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承认王维“中允声名久”(《奉赠王中允维》),称赞高适“美名人不及”(《寄高三十五书记》),但惟独对李白才有“千秋万岁名”(《梦李白》)这样的推许。

如果说,人的真情在清醒时常会被掩盖,那么,在梦中则会充分表现出来。杜甫对李白的感情,最真切、最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梦李白》诗中。前人说这二首诗,声泪俱下,交情恳挚,似真有神魂往来,千古深情,惟此为至;反过来说,若无一片真情,也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唐宋诗醇》评这两首诗:“沉痛之音,发于至情。友谊如此,当与《出师》《陈情》二表并读,非仅《招魂》《大招》之遗韵。”读了这样的诗,如果依然无动于衷,以己之心,妄度前人,那也就无可奈何了。

梦李白

梦李白

只要人有了意识,也就有了梦。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个动人的故事:犹太人祖先雅各有十二个儿子,其中第十一子约瑟特别得到父亲的宠爱,从而引起兄弟的嫉妒,被他们卖给了阿拉伯商人,后又转卖给埃及法老的护卫长波提乏。+w`d?s,c¢w¨.·n¢e_t^波提乏的妻子勾引约瑟,没能达到目的,便反过来诬陷约瑟,将他投入狱中。后来约瑟为埃及的酒政、膳长,为法老解梦,得到法老宠幸,擢为宰相。据说古代埃及人已经写了许多解释梦的著作。

在古代中国,也早就有了关于梦的记载。《诗经》第一篇《关雎》,即写一个男子思慕美丽的姑娘,在梦中都想得到她。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引《帝王世纪》语,说早在五千年前,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就已重视梦境,并且能够解梦了。不过这种说法有些荒诞不经,难以取信。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可确信解梦在周朝已是一件大事。从《诗?小雅》中《斯干》《无羊》《正月》等篇,可见当时人无论在宫室落成、外出放牧,还是听到民间谣言时,都要通过占梦(解梦)以卜吉凶。据《周礼?春官》,当时已设“占梦中士二人”,“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梦(正梦、噩梦、思梦、寤梦、喜梦、惧梦)之吉凶”。

但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地描写梦境,则是较晚的事。《古诗十九首》中“凛凛岁欲暮”这一篇,是现在所能见到的较早的一首记梦诗。通篇是一个女子陈述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诗中写了梦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还写了梦中痴情。这首诗段段空幻,描写梦境入神,杜甫的《梦李白二首》,即以此诗为本。

李白

肃宗至德二年(757)冬,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判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次年,自浔阳(今江西九江)出发,沿长江西行。乾元二年(759)三月,至三峡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遇赦,返回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