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治所在今湖北云梦)。杜甫这两首诗,就作于李白遇赦那一年。前人怀疑当时必定有误传李白堕水而死的说法,故诗中有“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等语,并认为后世关于李白在长江采石矶畔跳江捉月,沉入江底,后又骑着鲸鱼飞入月宫的传说,就是受了这几句诗的影响,可备一说。从诗中“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这两句看,由于秦州地处僻远,交通不便,杜甫当时还没有得到李白被赦的消息,因此对其西行,深怀忧虑。这种忧虑,连同对其才华的敬慕,对其不幸的同情,对往日的回忆,对世俗的愤慨,使杜甫积思成梦。梦醒之后,倍觉凄惘,中心恻恻,不能自已,于是命笔成篇,以抒写忧愤。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已经看到:梦主要是由做梦者在白天所思想的事物构成。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梦的释义》这本书中,通过对梦的分析,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梦是清醒状态中的精神活动在睡眠中的延续,其动机是某种愿望的满足,其实质是某种愿望的实现。在梦境中,潜意识占支配地位,了解潜意识的活动,就能探寻人的内心世界。“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杜甫梦见李白,正是他醒时希望能够见到李白这个强烈的愿望在睡眠中的实现。诗中所写的梦景,全是作者平时思念、想像的景象。从梦中有“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的嘱咐,可见诗人对李白处境的担忧;从梦中有“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的疑问,可见诗人对李白身陷法网、失去自由的伤痛;从梦中有“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的猜想,可见诗人对李白是否还生存的疑惧。据东汉王逸说,宋玉哀怜其师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招魂?序》),故作《招魂》,以“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结束全篇。初唐王勃作《滕王阁序》,其中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叹息。李白正是一个失路之人,他当时的境遇,和屈原有相似之处(虽然获罪的原因并不相同),于是青林、黑塞便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形象,出现在诗人的梦中。沈德潜说“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两句,“恍恍惚惚,使读者惘然如梦”(《唐诗别裁集》)。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在这两句中所包含的特定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