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格里博沃尔曾致 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标准化。在英法等国多次试验的基础上统一了火炮 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
从火炮出现到 19世纪中叶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 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榴霰弹。这种火炮的主要缺点是射速 慢,射程近,射击精度差。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在以往大量试验 的基础上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提高了火炮的威力 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
火炮技术的一项重要进步是反后坐装置的创制。在 19世纪末期以前,炮 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这种炮架在火炮 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影响瞄准。在1807年英国旗舰
“胜利号”上曾用滑轮和重锤来限制火炮的后坐力。
19世纪末期才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反后坐装置与炮架相连接, 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影响最大的是法国1897年式75毫米野战炮。 这种火炮的设计包括具有两种重要功能的液压气动式反后坐装置。它不但能 吸收火炮射出时产生的后坐力,而且与当时处在研究阶段的其他方法不同, 能在发射之后把炮管复归原位,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火炮的发射速度和威力。